各有关部门,各物流行业商会、协会,各物流企业:
《厦门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12月9日
厦门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厦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之一。
“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密度、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质量效益指标居全国前列,9条产业链(群)规模超千亿元,形成光电、生物医药、钨材料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政策支持、公共服务、金融贸易、市场秩序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东南区域性陆、海、空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力的发展支撑,产业要素进一步聚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枢纽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物流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效果显著,智慧物流平台不断涌现。城市配送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和规模化,物流更加绿色化、低碳化、节能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底至2020年底,物流产业增加值由312亿元增长到471亿元,增长50.9%;物流产业总收入由935亿增长到1301亿元,增长39.1%;铁路货物发送量由721.87万吨增长到754万吨,增长4.57%;公路货运量由18679.61万吨增长到20713万吨,增长10.88%;水路货运量由7371.62万吨增长到12115万吨,增长64.34%;机场货邮吞吐量由31.06万吨下降到27.84万吨,下降10.4%;集装箱吞吐量由918.28万标箱增长到1141万标箱,增长24.25%;快递业务由15086.7万件增长到54343.32万件,增长260%。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至“十三五”末,厦门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76个、集装箱航线157条,年货物通过能力1.8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100万标箱。基本建成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前场物流园和东孚铁路编组站,组成陆路货运枢纽。高崎国际机场通航121个城市,开通航线175条,其中国际航线36条,厦门新机场加快建设。
东渡、海沧、前场、同安和翔安等五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成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立“枢纽+分拨中心+末端网点”城市配送体系,区级和乡镇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100%,村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73.4%。
3.市场主体稳步发展
现有物流及相关经营企业约9000家,其中5A级8家、4A级41家、3A级56家。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度,47家重点物流企业实现营收1337.2亿元,同比增长37.2%;利润总额36.7亿元,同比增长53.6%。
4.服务空间不断拓展
(1)中欧班列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和台湾、东南亚的国际物流新通道,实现“一带”“一路”无缝连接,成效显著。自2015年8月开通以来,截止2020年底,累计开行910列,完成71518个标箱、货值27.81亿美元。其中,2020年度开行271列,完成24198标箱,货值9.8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33%、34%。
(2)“丝路海运”影响力不断提升。截止2020年底,“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已超过200家,发布“丝路海运”命名航线72条。2020年度共开行2409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3.43万标箱,同比增长2.54%。其中,厦门港51条命名航线开行2111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8.19万标箱,同比增长2.05%。
(3)厦台海运快件初具规模。自2016年4月1日厦台海运快件实现点对点开行以来,逐步成为重要对台货运新通道。2020年度完成1340个集装箱,货物182.64万件,货值58007.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43%、55%。
(4)海铁联运稳步增长。2020年度完成集装箱51481标箱,同比增长40.46%。
5.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体化通关、自动化码头、数字云仓、智能配送、末端共享网络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能源装卸运输设备、绿色包装、标准化托盘等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无纸化作业实现海、空港全覆盖,城市配送共同配送比例进一步提高,物流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项目招商带动成效显著,有效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合理地向五大产业聚集区集中,物流产业发展更加集群化、集约化。
6.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制定并落实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出台并执行降低厦门港部分港口收费标准和减征集装箱车辆、市级重点物流企业货运车辆邮快件运输车辆通行年费等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出台支持快递业、冷链物流、海铁联运、海运国际航线、境外航空货运等专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2)产业规划更加全面。“十三五”期间,编制了“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货运交通系统规划(2020-2035)、厦门港总体规划(2035年)等综合性规划和“十三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专项规划(2020-2035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互联互通物流及通道规划等物流专项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指导产业发展。
(3)试点示范取得成效。先后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物流标准化试点、快递示范城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国家试点示范工程,在物流创新、标准化建设、快递高质量发展、绿色货运配送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
(4)经济贸易持续稳健发展。2015年底至2020年底,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466.01亿元增长到6384.02亿元,增长84.2%;外贸进出口总额从5413.92亿元增长到6915.77亿元,增长27.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68.42亿元增长到2293.87亿元,增长96.32%。
(5)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止2020年底,全市银证保金融机构达266家,“7+1”类地方金融机构达897家,备案私募基金管理机构354家,管理基金突破1200只,基金总规模近2700亿。金融业务提质扩容,体系日益完善。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物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急需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国际供应链物流。从国际环境看,后新冠疫情时代,对外贸易方向、货物出口结构、贸易方式、物流通道等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发展集国际物流网上下单、全球货仓配货、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全程电子信息监控、专业售后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专业化国际物流来保障国际贸易顺畅运行。我国将不断调整优化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走出去”和发展电子商务,增强国际物流通道话语权,提高国际供应链物流保障能力和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供应链物流领域的地位。
2.新发展格局要求物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从国内发展看,建设“交通强国”、“物流强国”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降本、增效、提质”和“融合、创新、发展”将成为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未来伴随“双循环”和国内需求释放,供应链管理、移动互联、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加速,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加快,干线通道与区域产业要素集约化程度提高,物流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能、区域布局将发生深刻调整,物流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三)产业短板
枢纽港临港产业用地不足,多式联运体系作用和规模有待提升。末端配送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配送体系运行效率有待提升。供应链物流集约度不高,物流业与制造、商贸业需要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融合。产业要素集聚能力有待提升,物流枢纽对腹地城市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物流、口岸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通关服务在市场适应性上有待优化。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1.提高物流产业服务水平,凸显物流产业支撑作用。主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定位,加快构建国内国际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海陆空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提升整体物流体系的高效性、可控性、稳定性。
2.发展枢纽经济,做强做大物流产业。以供应链模式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转变物流产业发展方式,推进物流产业与商贸业、制造业、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和拓宽发展空间,塑造高端物流集聚功能,培育壮大五大物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区域新经济增长极。
(三)发展目标
构建高效运行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聚区形成强大的高端产业要素集聚能力,海陆空枢纽功能日益完善,枢纽经济效应显著;物流产业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
到2025年,产业总收入达185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9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
三、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
1.枢纽建设
(1)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一是调整优化港区与临港功能布局。东渡港区逐步疏解现有的散货、杂货运输功能至其他港区,保持中、近洋和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发展国际邮轮和对台客滚,积极拓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功能;海沧港区强化集装箱核心港区功能,逐步转移现有的大宗散货业务其他港区,整合调整液化泊位区规模,改造部分液化泊位和散货泊位为集装箱功能,积极拓展保税、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功能;加快翔安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二是提升港口服务水平。重新规划梳理海沧港区临港物流产业用地,加快土地征拆,促进集约化使用产业用地;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海沧港区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港站、疏港快速通道建设;推动临港集装箱运输综合服务基地建设。
(2)推动陆路枢纽做强做大。调整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开发方案,配置口岸监管设施,推进厦门地区铁路货运场站功能整合。推进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前场物流园区内部和对外通道建设,开工建设沈海高速厦门段马銮湾片区(前场二路)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工程,推进兴泉铁路支线前期工作。
(3)高标准规划建设航空货运枢纽。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货运南区及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货运通道建设。
2.通道建设
(1)拓展陆向物流新通道。以陆地港、海铁联运、中欧班列建设为载体,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搭建连接亚欧大陆,贯通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新通道。
(2)巩固发展海向通道。以“丝路海运”为纽带,深化港口间合作,加密内贸精品航线,强化内支线,增强货源聚集能力,做大国际中转。加强两岸航运物流合作,推进台湾中转仓建设,做强做大对台海运快件和东南亚跨境电商物流。
(3)拓展航空货运网络。吸引高品质航空货运公司设立基地,开行通达全球的全货机航线;鼓励航空货代企业在厦建立国际货运分拨中心,进一步促进航空货运中转业务发展。优化口岸服务保障,积极推进7×24小时全天候通关、通关过程无纸化、远程查验和电子放行。
3.载体建设
继续推进东渡、海沧、前场、同安、翔安五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根据聚集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功能互补、特色鲜明、有机联动的产业集群。
(1)东渡集聚区着力发展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城市配送、海运快件、保税物流等业务,打造国际采购分拨与国际中转平台、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国际贸易结算支付平台、临港商品交易中心和邮轮物供基地。
(2)海沧集聚区着力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口岸物流、商贸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业务,建设国际采购分拨与国际中转平台、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打造临港采购分拨物流集聚区、航运物流总部集聚区。
(3)前场集聚区着力整合铁路货运资源,打造区域性陆路物流枢纽,主要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和电商物流,重点落地基于物流服务的采购贸易、物流分拨、结算金融、区域总部等“四位一体”的项目,打造区域性采购分拨中心和运营结算总部。
(4)同安集聚区着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涵盖生产、生活消费品的电商物流,打造农副产品、医药、建材、家居等以国内采购、分拨、配送为特色的专业市场,积极构建集“互联网+”产业服务、“电商+快递+”现代物流服务以及智慧物流于一体的服务产业生态圈。
(5)翔安集聚区着力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电商物流、国际采购分拨等业务,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分拨基地、跨境电商物流枢纽和航空货运枢纽。
(二)冷链物流工程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冷库空间布局,重点支持冷链物流园区、大型高标准冷库、原产地预冷设施、冷链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港口、空港、陆路枢纽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探索冷链多式联运模式。完善城乡冷链基础设施和商超等零售终端网点冷链设施,优化冷链配送网络。
2.提升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冷链标准建设和实施。推广使用移动冷库等新型冷链设施设备和高标准冷藏车,推动传统冷库升级改造。加快共享型全程温控管理平台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提高冷链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城乡配送工程
1.优化网络布局。以海沧、前场、同安和翔安等岛外物流产业聚集区为主要载体建设一批具备干支衔接功能的区域性分拨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配送中心,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整合,加快末端物流网点建设,推进“快递进村”,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建设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层次分明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
2.培育骨干城市配送企业。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企业优化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3.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业务重构、模式创新,加强与电商、网络货运等上下游平台的业务协同。推进跨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服务外包,推广共同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加强配送车辆装卸、停靠点的规划和设置,探索将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场地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规范。完善配送车辆通行政策和管理措施,科学合理设置限行时段、路段,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四)智慧物流工程
1.加强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推动跨部门、跨运输方式、跨企业、跨产业之间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以大数据应用驱动供应链物流发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推进多式联运跨越式发展。
2.加快数字化物流枢纽建设。继续推动码头、机场、货运场站等应用5G网络、无人驾驶、移动物联等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各项设施设备全面物联,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物流枢纽。
3.建设一批智慧物流园区。鼓励物流园区、中心创新园区资源数字化组织方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智慧大脑,对接园区企业的作业系统,推动园区内各类业务、各类服务设施集群调度,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资源共享与运作协同。鼓励企业参与创建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作业自动化、过程可视化、产品追溯化、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运营网络化的智慧物流示范园区。
4.推动仓配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进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环节的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无人驾驶和自动分拣技术,加快高端标准仓库、智能立体仓库、数字化仓库建设,推广使用电子仓单、电子运单,利用数字化建设重构和优化供应链业务流程,拓展增值业务。
(五)绿色物流工程
1.优化组织模式。提升铁路货运组织水平,加密海运支线网络,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例。推广绿色货运配送,大力发展集中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加快共享型平台建设,促进公路货运市场集约化发展。加强推广使用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化物流器具。
2.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设备。继续推进港口、机场“油改电”工程,进一步提高岸电使用比例。推进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等使用新能源装卸设备。加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物流车比例,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3.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逐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包装物,全面推广使用电子面单、循环包装和可降解包装。进一步提升循环包装回收设施的覆盖率,扩大绿色包装共享网络的合作范围。
(六)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程
1.推进跨业融合创新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中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现代农业等有机衔接,统筹做好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鼓励制造业、商贸业企业物流服务外包,推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
2.提升供应链发展水平。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增强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加强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技术研发、品牌培育、信用建设、市场开拓、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增值服务。继续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努力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供应链示范成果。
3.强化国际供应链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强化国际物流通道,积极布局国际物流网络支点、海外仓和海外物流中心,完善全球营销和物流服务网络。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重构,加速发展全程供应链服务,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七)应急保障物流工程
建立全市统筹、多元参与、互为补充、协调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机制。依托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围绕机场、码头、货运站等重要交通物流节点,布局建设应急物流转运场站。整合优化存量应急设施,推动既有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推进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物流设施在布局、功能、运行等方面的匹配和衔接。加强地区应急物流网络与国内国际物流网络衔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促进彼此有效衔接、分工合理、互为补充,构建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推进交通、物流、卫生、生产生活物资储备等应急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加强预案管理,培育专业化应急物流人才队伍,提高应急物流系统韧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保障
加强产业发展协调力量,推进市区两级产业发展机构建设,加强部门之间在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等方面的联动,促进管理协同、政策协同、发展协同。完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专家库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政策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支持行业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二)强化要素保障
做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规划的衔接工作,保障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用地和配送网络末端网点用地,高效使用物流产业用地。引导产业招商,有效控制业务类型,合理设置容积率、投资强度等考核指标,控制物流用地成本。
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院校、教育机构开展校企合作,支持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复合型供应链物流人才培养。
加大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金融优惠政策。加强物流产业与金融、保险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
(三)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降费减负,进一步放宽物流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入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四)发展基础工作
推进智慧物流监测平台建设,提升决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监测,培育骨干物流企业。以项目为抓手强化产业项目招商,增强产业资源要素聚集。推进物流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在政策扶持、市场准入、资质审批、贷款融资等方面的运用。
附表1:厦门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产业主要建设项目表
序号
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
(万元)
位置
1
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平台
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为依托,整合枢纽范围内货主、贸易商、物流服务商、报关行等资源,打造融合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
2
闽西南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整合闽西南五市物流信息资源,建成集物流信息展示共享、区域物流设施共用、物流企业招商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综合服务于政府、企业与公众,促进闽西南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3
中谷海运综合物流园
用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设具备集装箱转运、汽车整车物流、冷箱物流、大宗货物仓储分拨、散改集运输等功能的仓储分拨中心。
132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4
远海码头综合物流园
用地面积38万平方米(含码头后方港南路区域),围绕自动化铁路专用线,分为A、B、C、D四个功能区。A区建设木材、石材、钢材、化肥等大宗散货区,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及集散服务;B区建设整车等生活用品展销中心,配套金融及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临港商城;C区建设保税仓库,利用铁路运输和海运便利的条件,为跨境电商等快销产品提供服务;D区建设一般贸易仓储区。
685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5
远海码头港区铁路专用线项目
自既有铁路海沧货站引入远海码头装卸区,全线长1574米,新增专用线装卸车场、散杂货装卸区,同时对既有海沧货站改扩建。
453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6
海投临港国际物流中心二期
用地面积17.5万平方米,一期2018年建成投产,二期建设一栋多层物流仓库和一栋单层物流仓库,将建成集装箱集拼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
156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7
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
用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将建成集分拨中心、数据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跨境物流金融服务中心、采购中心、信息科技中心与客服中心为一体的大型跨境电商物流项目。
100000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8
德邦智慧物流产业园
用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成德邦快递福建总部基地和集智能分拣中心、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55000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9
东南智慧供应链产业园
用地面积23.3万平方米,包括物流总部大厦和物流仓储设施,建设集多式联运、公路城际运输、共同配送、智能仓配、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
130000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10
达达物流园
用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设融合物流金融、商业贸易、车辆运营、优质专属线路等业务的综合物流园区。
22000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11
象兴国际综合物流中心
用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建设集港口服务、仓储服务、商业服务、物流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130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12
通海港口物流仓储项目
用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建设集公路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
300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13
信和达元器件智能物流中心
用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仓库、智能物流中心和办公大楼等,打造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智能化综合信息物流中心,东南沿海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
65000
同安物流产业聚集区
14
顺丰创新产业基地
用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设“互联网+”产业服务、“快递+”及智慧物流三大功能分区,建成为东南区域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服务产业生态圈和最具特色的创新产业服务基地。
60000
同安物流产业聚集区
15
厦门新机场货运枢纽工程一期
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设货运仓库、集装器仓库、业务用房、停车场、海关查验中心、联检报关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航空货运物流枢纽。
100000
翔安物流产业聚集区
16
中盛统一冷链基地二期
用地面积0.7万平方米,建设全自动立体冷库,配备10个集装箱停靠站台,全库分3个独立的24米高全自动化立体冷库,设计存储温度-18°到-25°,总库容1.5万吨。
65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17
海沧港区11#液体化工泊位
使用港口岸线280米,新建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泊位一个,可兼靠两艘3000吨级液体化工船舶。用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设约30万立方的仓储罐区。
8639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18
海沧港区22-24#泊位
使用港口岸线660.6米,建设7万吨级、3.5万吨级、2万吨级通用泊位各1个,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390万吨每年,陆域总用地面积49.1万平方米。
125000
海沧物流产业聚集区
19
沈海高速公路厦门段马銮湾(前场二路)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工程
新增互通式立交为设置 ETC 出入口的一般互通式立交。连接线南起厦深铁路既有框架,北至国道 G324线,路线全长约1.5公里,含一座通道下穿前场铁路大型货场,连接线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双向6车道。
98453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附表2:厦门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产业主要招商区域
序号
名称
可用面积(万平方米)
发展方向
位置
1
翔安空港综合保税区
114.84
主要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国际采购分拨,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跨境电商物流枢纽和航空货运枢纽。
翔安物流产业聚集区
2
前场铁路大型货场
82.5
建设集装箱、成件包装作业线各一束两线,并开发建设多个专业物流中心。
前场物流产业聚集区
3
前场物流园区
17.4
主要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和电商物流,重点鼓励基于物流服务的采购贸易、物流分拨、结算金融、区域总部等“四位一体”的项目落地,打造区域性采购分拨中心和运营结算总部。
前场产业聚集区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12月9日印发